欧洲冠军联赛_2020年欧洲杯投注-官网*直播

公元 月 农历 年 [ 年 ]

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-1995)上卷·第四编 经济(二)》

来源: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—1995)上卷》日期:2024-01-16

第二章??


第四节??良种生产与推广


一、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

〔民国〕时期,各类农作物沿用传统的农家品种,适应性与抗病力弱、产量低。共和国成立后,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数百个,主要农作物品种一般都更换3~4次,产量逐年提高。6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杂种优势的利用,玉米杂交种得到广泛生产和推广,玉米—小麦带田成为区内的主要种植模式,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。80年代,张掖建成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,仅以全省5%的耕地提供了35%的商品粮。1988年,临泽县粮食平均亩产达617公斤,获全国粮食一熟制单产冠军称号。

(一)麦类作物良种推广

【春小麦】〔民国〕时期,春小麦品种主要有“木锨头”“白小麦”“红小麦”等。1949年,小麦平均亩产785公斤。50年代,种植“红大穗”“白大麦”红瞎石”“佛手麦”“黑芒麦”等;引进推广“武功774”“甘肃96”“中卫白玉皮”“酒泉白大头”等。甘肃96耐肥抗倒伏、抗霜冻、抗锈病、抗黑穗病,一般亩产200公斤;武功774耐肥抗倒伏、抗黑穗病、条锈病,耐盐碱,一般亩产290公斤;红瞎石抗旱、耐盐碱、抗倒伏,一般亩产200公斤。1956年小麦平均亩产1378公斤,比1949年增长755%。60~70年代,先后引进外地适应性广、抗逆性强、丰产性能好的春小麦“阿勃”“阿夫”“欧柔”“墨巴”“墨纽”“哈什白皮”“甘麦8号”“杨家山红齐头”“兰州红”“云麦5号”;选育出“民选116”“张春9号”“前进1号”等。1980年良种普及率7115%,小麦平均亩产232公斤。其中,“哈什白皮”适应性强、耐瘠抗旱,一般亩产300~350公斤;“民选116”耐水肥、抗倒伏,一般亩产300~350公斤;“杨家山红齐头”抗旱耐瘠、抗倒伏、抗黄矮病、抗条锈病、抗秆锈病,一般亩产300公斤;“阿勃”耐水肥抗倒伏、早熟丰产,一般亩产350公斤;“甘麦8号”耐水肥抗倒伏、抗黄矮病,亩产350~400公斤;“张春9号”耐旱抗倒伏、叶功能好,一般亩产400~450公斤,70年代后期年种植面积30万亩。

80年代以后,广泛推广具有耐肥、抗旱、抗病、早熟、丰产等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,引进推广“晋2148”“陇春8号”“武春l号”“武春121”“高原338”“高原602”“单120”“永良4”“永良12号”等;推广自育品种“张春10”“张春11”“张春12号”“张春14号”等。90年代春小麦主体品种,川区以永良系统、张春系统为主,沿山地区以武春系统和高原系统为主。“晋2148”茎秆粗、分蘖力强、生长整齐、灌浆快、适应性广、抗逆性强、成熟早。一般亩产400公斤;“陇春8号”植株整齐、茎秆粗壮、耐水肥、较抗倒伏、抗黄矮病和青秆病,一般亩产400~450公斤;“武春121”,秆粗壮、弹性好、抗倒伏,适宜冷凉地区,一般亩产400~450公斤;“高原602”,株型紧凑、茎杆粗壮、根系发达、耐旱耐瘠、抗锈病、落黄好,一般亩产400公斤;“永良4号”,耐水肥、抗倒伏、茎粗壮,一般亩产450~500公斤;“张春10号”,耐水肥、秆较硬、叶功能期长、落黄好,一般亩产450~500公斤;“张春11号”,植株矮,株型紧凑、底叶少、抗倒伏、早熟丰产,一般亩产400~550公斤,最宜带田种植。1995年小麦平均亩产3781公斤,比1949年增长38倍。

【冬小麦】1952年试种冬麦,此后面积逐年扩大。主要品种有“敖德萨3号”“太原冬麦”“乌克兰0246”“乌克兰83”“艾—15”“鹅杂186”等。70年代先后引进早熟、抗逆、丰产性较好的“农大183”“5702”“太原89”“457B”“晋农3号”“晋农5号”“晋农27”“新疆133”“170”及地区农科所培育的“张冬19”“张冬28号”。80~90年代,引进推广“7202—9—1—6”及自育的“张冬29号”。其中,“农大183”,成熟早、幼苗越冬好、分蘖力强、品质好、不落粒,一般亩产320~400公斤;“艾一15”,晚熟品种,幼苗越冬率90%以上,耐水肥,抗倒伏、较抗病、不落粒,一般亩产300~350公斤;“乌克兰0246”,越冬性好,抗条锈、抗黑穗病,一般亩产300~350公斤;“乌克兰83”,中熟品种,抗寒力强,有效分蘖力高,一般亩产300~370公斤;“晋农3号”,中晚熟,茎秆硬、耐水肥,抗倒伏,分蘖力强,一般亩产300公斤。

(二)大秋作物良种推广

【玉米】50年代初,主要为农家品种“二截子”“小金黄”和引进品种“白马牙”。60年代引进“忻黄单9号”“维尔42”“维尔156”等。70年代地区农科所选育出“张单695”“张单488”增产显著,从而成为区内第二大粮食作物。8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玉米杂交种“户单1”“酒单2”“郑单2”“丹玉13”“苏玉2”“中单2号”等。逐步形成以“中单2号”为主栽品种,“户单1号”为搭配品种的格局。“中单2号”,茎秆粗硬、耐水肥,抗倒伏,抗黑粉病、丝黑穗病,丰产性好,籽粒生产率85%,亩产600~750公斤,采取地膜覆盖栽培,亩产可达800~900公斤,最高亩产1000公斤以上。适于海拔1650米以下地域栽培;“户单1号”,株型紧凑,双穗率25%~55%,抗丝黑穗病、抗倒伏,一般亩产500~550公斤,适于区内海拔1650米以上地域种植。90年代实现玉米种子杂交一代化。1995年平均亩产8068公斤,比1965年亩增6048公斤,增长3倍。

【水稻】80年代以前,种植农家品种“白芒稻”“黑芒稻”。1985年引进推广丰产性好、抗逆性强的“宁粳3号”“宁粳8号”“宁粳10号”“78—1190”“430”等;选育“张粳1号”。90年代以“宁粳8号”“张粳1号”为主体品种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,一般亩产500~650公斤。

【谷子】50年代主要有“黄大谷”“马缰绳”“老来变”“红谷子”“白谷子”“气死驴”“竹叶青”等,一般亩产150~200公斤;60~70年代引进“张北大黄谷”“大同黄谷”“东方亮”“陇粟1号”,地区农科所选育的“张掖286”“张农9号”等。其中,“张掖286”“大同黄谷”“陇粟1号”等,一般亩产300~350公斤。80年代推广谷子杂交种,主要有“张农10号”“张谷2号”“陇谷4号”,一般亩产400~450公斤。90年代张农10号为主体品种。

【洋芋】50年代初,主要栽培“白洋芋”“紫皮深眼窝”等品种。尔后引进武威“洋白山药”“天祝深眼窝”“巴里坤白山药”“张家口虎头”“临夏牛头”“跃进”“青海552”“高原4号”“高原8号”“民薯白”“渭会4号”等,一般亩产1500公斤;80年代川区引进推广“天水大白花”“天水小白花”“天薯1号”“天薯4号”等,沿山冷凉地区引进推广青海高原系统品种,一般亩产2500公斤。

(三)经济作物良种推广

1油料作物

【胡麻】50年代,种植“张掖白胡麻”“红胡麻”“张掖混子”“临泽白胡麻”“欧洲冠军联赛白胡麻”“高台白胡麻”“高台红胡麻”等;70年代引进推广“甘亚1号”“张亚1号”“7517白胡麻”“蒙选063”“雁农1号”“雁杂10号”“天亚2号”“天亚4号”“宁亚6号”等,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。其中,“7517白胡麻”,株型紧凑、茎秆粗硬,白花白粒,果硕粒大,千粒重94克,含油率432%,生育期100天,一般亩产180公斤;90年代主栽品种为“天亚4号”“宁亚6号”“7515白胡麻”。

【油菜】60年代以种植民乐小油菜为主,20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“门源3号”“门源4号”“奥罗油菜”“浩油5号”“浩油11号”“川油10号”等,其中奥罗油菜一般亩产200公斤;

80年代以后大力推广低芥酸油菜,以“陇油2号”为主栽品种,“陇油1号”“81008”“WW1256”等为搭配品种,一般亩产200~250公斤。

2其他经济作物

【甜菜】80年代甜菜以“工农2号”为主。“工农2号”叶丛斜立、叶色深绿、出苗整齐、生长迅速、根粗大、丰产性好、产量稳定,属标准偏丰产型品种,一般亩产2~4吨;搭配品种为“内蒙5号”“中甜双丰309号”。90年代,“工农2号”丛根病严重,“双丰305”“双丰301”为主栽品种,平均亩产25~35吨。

【棉花】〔民国〕时期,种植新疆草棉、陕西中棉;1955年从新疆引进推广C—3173和克克1543,平均亩产由10~15公斤提高到30~50公斤;90年代重点推广“新陆早1号”,表现早熟、丰产、优质,一般亩产皮棉70~80公斤。

二、良种生产

50年代前,农作物种子由农户自发的繁殖、留用,兑换良种。作物品种单一,混杂退化严重。合作化以后,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,建立10:1的种子田,实行单种、单收、单打、单存,以供翌年用种。农业部门引进“武功774”“甘肃96”“杨家红齐头”“佛手麦”等良种。

1962年后,贯彻国务院《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》,先后成立县良种繁育场,专门从事良种繁殖。各县从实际出发,以农家品种为主,引进品种为辅,各社、队建立种子田,实行自繁、自留、自用,每个生产大队建立一个种子繁育基地,供应全生产大队用种。1964年引进“阿勃”“阿夫”“甘麦23”“甘麦8号”等品种,迅速繁殖、推广,到1970年“甘麦8号”推广面积30多万亩,地区农科所选育的“张春9号”推广32万亩,平均亩产298公斤,成为春小麦主栽品种。冬小麦推广“乌克兰246”“乌克兰83”“艾—15”“太原89”“东方红l号”,推广面积23万亩,占冬麦面积70%。1964年,引进玉米双交种“维尔156”,开始生产玉米种子。

70年代,实行以公社为单位,统一供应小麦、谷子等常规种子;以县为单位开展玉米杂交制种,统一供应。既保证了种子质量,又方便农户,加速良种推广。1970年生产玉米杂交种1050亩,满足全区45万亩玉米大田生产用种,亩产2565公斤。1975年地区农科所成功培育出玉米杂交种“张双695”“张单488”两个品种,从此“张掖玉米种子”开始规模化生产,当年制种4000亩,产种100多万公斤,满足全区2498万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,亩产3535公斤。冬小麦主要生产“伊卡457”“新疆133”“170”“农大183”“晋农27”“张冬19”“张冬28”“张冬29”等品种。胡麻主要生产“天亚1号”“天亚2号”“张亚1号”等品种,平均亩产80公斤。油菜主要生产“川油10号”“奥罗”“托尔”“宜油6号”“米大斯”“农油10号”等品种,推广面积25万亩。平均单产835公斤。1978年,根据农业部种子工作指示,建立健全以种子经营调拨,良种引进、试验、示范、繁育、审定、推广和提纯复壮等为内容的良种繁育体系。地、县相继成立种子公司。是年,各类良种繁殖面积5.6万亩,年产种子1000多万公斤。其中“张掖玉米种子”——“张单488”“户单1号”制种l万多亩,产种500多万公斤,除满足本区用种外,向周边省区提供玉米种子300多万公斤;小麦32万亩,油菜、啤酒大麦每年种子繁殖田1500多亩。为推进农作物品种布局合理化、品种区域化,从1979年开始,以县为单位,组织县、社农技干部,开展品种普查和品种资源调查工作,摸清品种现状,确定推广、压缩、淘汰对象。从1980年开始,设立冬、春小麦区试点10个,玉米区试点4个,谷子区试点3个,油料试验示范点5个,形成全区品种试验、示范网络。经过试验、示范,筛选出冬小麦“7118—2”“701—22—2”春小麦“晋2148”“陇春8号”,玉米杂交种“中单2号”“户单1号”,谷子“黄系4号”“张农10号”,脱毒洋芋“深眼窝”,胡麻“张亚1号”,油菜“奥罗”“欧洲冠军联赛大油菜”,一般增产10%~20%。

80年代,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不断扩大,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,种子生产向区域化、专业化、订单化、区外型方向发展。根据统一供种的需要和自然条件特点,1981年全区划分15个供种生产区域,建立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48处。其中国营良种繁殖场5处,社队特约繁殖基地43处,面积6万多亩,每年繁殖良种1400万公斤,占全区总需种量的30%以上。以5个国营良种场为主体,重点繁殖新品种和提纯复壮原种,每年良种面积2300多亩,占良种场总播面积的80%以上,年生产良种50多万公斤。尤其是“张掖玉米种子”生产过程中,技术人员创造“满天星”父本种植方法、自然授粉和人工辅助授粉相结合的生产技术,采用机械点播、平作全膜覆盖栽培、后期控水、果穗上房晾晒等措施,制种面积迅速扩大,“张掖玉米种子”的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大幅提升。同时,推广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种子生产模式,普遍提高玉米制种基地的组织化程度。由于张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种子生产技术,生产的“张掖玉米种子”色泽鲜艳,籽粒饱满,生命力强,发芽率高,纯度好,耐贮藏,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域生产的同类种子,深受用种者的青睐。 1986年玉米制种面积达到48万亩,产种1700多万公斤,大部分“张掖玉米种子”远销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等10多个省区。1989年张掖地区被列入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。1984年,新引进啤酒大麦高产优质品种“莫特44”、“匈牙利84号”和蔬菜杂交种子的生产,促进全区啤酒大麦面积、瓜菜面积的不断扩大。1990年全区各类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19556万亩,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90%。

90年代中期,按照国家实施“种子工程”建设的总体目标,种子生产向现代化、专业化、社会化、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。张掖作为国内最佳玉米制种基地的优势更加凸显,生产中全面推行“张掖玉米种子”全程质量控制技术,继续推广断根偏施肥、摸苞去雄、砍除父本、站杆扒皮、棒三叶砍头、割倒后熟等技术措施,“张掖玉米种子”的纯度达到96%以上,发芽率达到95%以上,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颁标准。1995年全区建立种子生产基地1794万亩,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26万亩, 生产玉米品种(品系)100多个。产种4410万公斤,畅销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西南20多个省、市、区。引进国外蔬菜花卉种子生企业在张掖建立生产基地,面积102万亩,平均亩产值3000元

三、种子管理

1950年,农业农村部根据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状况,制定下发《五年良种普及计划》,广泛开展群选群育活动,选育出的品种就地繁殖,就地推广,实现家家种田,户户留种。区内种子管理主要有地、县农业部门负责,组织群众开展良种的评选、鉴定、繁殖和推广。

1958年,国家确立“自繁、自选、自留、自用,辅之以调剂”(简称“四自一辅”)的种子工作方针。1959年,地、县成立种子工作站,专门从事农作物种子的引进、试验、示范和推广工作,逐步开展种子经营业务。1962年国务院下发《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》,明确指出:“种子站是良种的经营单位”“种子站又是全县种子工作的管理机构”“通过技术服务,在技术上帮助和指导生产队选种留种、保管种子,以及在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”等。各县种子站根据决定精神和本县实际,完善种子分品种、分级、分包管理办法,扩大种子生产基地,农作物良种统一由种子站进行管理分配,实行优质优价、差额找补。良种生产采用预约繁殖、预约收购、计划生产、计划销售。

1978年,国务院批转农业部《关于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报告》,在全国建立各级种子公司,继续实行行政、技术、经营三位一体的模式。提出种子要实现“四化一供”(即品种布局区域化,种子生产专业化,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,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)的工作方针。是年,区内成立地区种子公司和张掖、临泽、高台、欧洲冠军联赛、民乐5个县种子公司,包括5县良种场,从事种子工作人员117人。种子经营管理本着不赔不赚、略有盈余的原则,实行多种多销,对未经审定的品种不予繁殖和推广。1989年,国务院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》,把新品种选育、试验、示范、审定、推广及种子生产、经营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管理制度,以法律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。实行《种子生产许可证》《种子经营许可证》《种子质量合格证》《营业执照》“三证一照”制度,无证不许生产、经营、销售种子,是年,地县恢复、健全种子管理站,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,配备种子管理专业人员15人,省上培训种子检验员6人,对辖区年生产的种子进行全面检查、检验,确保供应的作物种子达到国标二级以上。1995年,全国农业种子工作会议提出“创建种子工程”,区内种子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销售工作由传统的粗放生产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,由行政区域自给生产向专业化、商品化、社会化转变,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化、集团化转变,由科研、生产、经营脱节向育、繁、推一体化转变,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种子管理体系。


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中共2020年欧洲杯投注委 2020年欧洲杯投注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-2

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